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南韓走向世界 台灣卻倒向中國

轉載:自由時報
我國主要貿易對手南韓近年來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今年成果特別豐碩,七月一日與歐盟的FTA生效,本月十二日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美韓FTA,是南韓在貿易戰場上的重大成就。反觀台灣在馬政府主政下,全面向中國傾斜,以為中國市場就是世界的全部,始終以跟中國簽ECFA為最重要的目標,並且欺騙人民ECFA是一座橋樑,簽下它就能夠順利與其他國家簽訂FTA,但事實是ECFA簽署後FTA卻一事無成,而以全球為市場的南韓卻接連過關斬將,將台灣遠遠拋在後面。

不可諱言的,台灣與南韓在出口貿易上是「零和式」的競爭對手,南韓的壯大,就是台灣的萎縮。而南韓與歐盟、美國的FTA接連生效,將使南韓輸往這兩個全球前二大市場約九成商品獲得零關稅的待遇,據估計,韓歐FTA將影響台灣產業約五十三億美元,韓美FTA則為三十三億美元,對台灣之衝擊不可謂不大。

台灣與南韓約在同時代崛起,都是以出口為主,並且同列為亞洲四小龍。在一九九○年代前,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在外貿上領先南韓,但九○年代之後南韓開始超越台灣,並且持續加大領先幅度,至今年前三季台灣的出口額已不及南韓六成,尤其在很多產業上,包括面板、DRAM等,台灣被南韓打得幾乎潰不成軍,短期更似乎看不到脫困的契機。探討兩國產業競爭優劣勢逆轉的緣由,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在轉折的九○年代,適逢冷戰時代結束,共產集團崩潰,蘇聯與東歐共黨大約在此時垮台,中共為了救亡圖存,開始採取開放政策,大力吸引外資,並且釋出數億人口的廉價勞力。當時台韓同時面臨產業競爭日益艱困的處境,部分台灣產業的選擇是大舉西進,關掉台灣的廠房,將中國當成工廠,以降低成本為主,繼續低價競爭的策略,而南韓卻選擇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目標放在全世界。

誠然,產業發展的問題非常複雜,並非單一因素可以詮釋一切。南韓的產業發展策略也存在嚴重的問題,例如扶植大財團,忽視中小企業,企業過度擴張財務槓桿,外債太多,造成它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瀕臨崩潰的邊緣,必須國際貨幣基金的紓困才得以起死回生。不過,南韓在接受羞辱式的援助後,卻未消沉不振,反而奮發圖強,至今已遙遙領先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並未受到重創的台灣。因此若要點出一個兩國實力消長的要素,南韓的成就顯然要歸功於它大力打造國內產業,並且以全球為發展目標的視野與格局,比起只向中國傾斜,將中國當成經濟續命丹的台灣強太多了。

南韓走向世界,台灣卻走向中國。面對南韓的競爭,馬政府的唯一對策,就是所謂透過中國走向世界,亦即馬英九總統所稱:「兩岸簽署ECFA有助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ECFA是FTA的敲門磚」。然而,ECFA簽訂之後,除了馬政府沾沾自喜立下大功,不僅FTA的推展毫無進度,甚至連與歐盟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A),與美國簽署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TIFA),都延宕不前。更嚴重的是,據民進黨立委爆料,馬政府主要負責FTA談判的經貿談判辦公室預算,從二○○九年時編列五○四五.一萬元,逐年遞減至明年度,即二○一二年的三四四六.八萬元,減幅達三十一.七%。由此可見,馬政府的重心全在ECFA,跟其他國家簽FTA只是幌子,ECFA一旦簽成,就自以為功德圓滿,不再推動FTA了,而台灣在台韓貿易戰中早已未戰先敗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