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澄社評論> 茉莉花 野民主

轉載:自由時報
◎ 徐永明

茉莉花革命對北非與中東專制政體的衝擊,證明了民主化的新浪潮蓄勢待發,而且有地緣上的傳染效果,這之中網路成為新興的民主傳播工具,大概是傳統民主化理論始料未及的,所謂中產階級、新興社會運動,乃至於反對黨都退位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民主與去集中化的新媒體傳播。

過去,在第三世界要鬧政變,首先要控制的是總統府、電台與機場,其中電視台是確立政變成功的起點,而威權政體的鞏固過程中,電視台作為政治社會化的洗腦工具,在民主化的台灣仍可以見到斑斑遺緒,但是茉莉花革命證明了另一個由下而上的民主傳播的可能。

這代表主流媒體作為政治控制的功能越來越萎縮,而臉書、YouTube等新媒體的溝通與傳播的能量卻越見膨脹,這解釋了政治人物不得不跳下來玩的動機,卻也考驗能不能適應新媒體的「野」民主性格。

中國總理溫家寶非得上網與網民對話,而台灣馬總統大張旗鼓設置了臉書,大概是政治人物看待新媒體的臨界點,顯然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太大了,傳統的管制手段已經不夠用了,權力人物加入這場遊戲不只是懷柔而已,更顯示新媒體的遊戲規則會逐漸成為選舉與權力賽局的新戰場。

中國茉莉花的幾波快閃行動,群眾沒到幾個,但是公安與主流媒體記者已經打成一團了,新媒體的民主傳播效果,打破了原本外界的悲觀定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然吸乾了茉莉花革命滋養的社會土壤,但是新媒體的茉莉花卻如烏雲般瀰漫在上空,對照實體的法輪功,更顯捉摸不定。

同樣的,馬總統臉書號稱數十萬的粉絲,媲美偶像明星,卻被便衣警察包圍小茉莉花學生的YouTube影像所破功,如果不夠野民主,花錢找傳播公司的新媒體策略,只是會變成照妖鏡來現形。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