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由時報◎ 黃天麟
面板大廠奇美電大老闆鴻海集團董事長,日前因該公司被歐盟指控參予價格壟斷遭到重罰而遷怒政府,重砲批評「政府在哪裡」,並抱怨「政府審核面板登陸太慢」。次日(本月十一日),經濟部立刻放出消息說「本月放行」。經濟部此舉是否是「因商逼政」,或是「巧合」,不得而知。
不過,此事讓我想起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台積電與鴻海都是台灣科技業界之奇葩,但卻各採不同的發展路線。台積電幾乎把所有大廠都留在台灣,技術也在台灣生根。它沒向中國積極設廠,中國市場則以品質技術取勝。台積電並不是沒想到中國,只因受「戒急用忍」政策之限制,但台積電並未因此撂出「把廠商憋死在這」等話。它服膺政府政策,默默耕耘,對政府「N減一」政策亦無怨言(到中國投資設廠的技術等級,要比台灣最新的技術差一級)。結果是成功了!
台積電今年營收已達一百三十二.三億美元,在全球半導體排名躍居第四,在晶圓代工方面更是全球第一,把偷跑中國的中芯遠遠拋在後面(中芯營收僅十五.五億美元),最近該公司又發表將砸三千億在台南或台中再蓋一座大廠。它去年繳稅九十五.四億元,在台員工三萬多名,今年迄九月已徵才逾八千九百人,可以說是台灣經濟復甦的大功臣,也是當今台灣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基石。台積電之例,證明了廠商不到中國積極設廠仍有其生存發展之康莊大道。
鴻海之發展路線異於台積電。它把重點放在中國,經營有成後,就趁「積極開放」政策將所有生產線移到中國,採取低價政策,大舉擴張產能,因此成長神速,營收在九年內翻了十幾倍,是中國一千大台商榜首。去年富士康(鴻海在中國成立之公司)發生廣東深圳工廠員工「十連跳」之後,雖然國人期盼它鮭魚返鄉,但它仍毅然決定向內陸(成都、重慶等地)挺進,計畫在五年內,將內陸工廠比重提高達七十%。鴻海(包括富士康)目前(二○一○年)在中國僱用九十二萬名員工,出口高達五百五十六億美元(二○○八年),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產值大起飛的最重要推手。
台積電與鴻海都是企業成功的例子。前者耕耘台灣,後者前進中國。前者期以技術領先,後者則以價格取勝。鴻海是成功了,只是它主要貢獻是在中國,它解決了不少中國的失業問題,也成全中國變成科技大國,讓它(中國)能在國際上耀武揚威。
同樣台積電是成功了,但它之成功異於鴻海,它付給台灣很多的薪水,繳了該繳的稅金,更重要的是,它不以商逼政,卻替台灣鞏固了台灣科技業在世界的地位。
我們該感謝哪一方呢?
(作者為前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青島東路逛大街-2024人權辦桌&市集
2 週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