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澄社評論】統得好啊 漲得好啊

轉載:自由時報
◎ 徐永明

油價、水電,乃至民生物價高漲的同時,許多的討論都從成因來談,像是選舉的操作,所以先有選前的凍漲,才有選後的一次漲足;或是歸諸國際因素,因為以色列與伊朗劍拔弩張,所以國際原油價格緊俏;甚至有財團老闆自責過去被低水電寵壞了,蔚為喜迎油水電上漲的奇觀。

其實重點不是上漲的動力,而是對台灣社會的分化後果,形成一個排他性的經濟體制。搭配上高房價的高物價社會,就是一個讓窮人無法翻身,中產階級淪為房貸綁死的屋奴,而年輕人稍一不慎就成為工作貧窮(working poor),這在經濟衰退的歐陸大城所見多有。

也就是,「要做牛,不怕沒有田犁」的台灣精神已經遠逝,取代的是沒有希望的階級社會,高學費指日可待,但是高學歷不一定帶來流動的機會,就算是在台北市擁有房產,也可能以都更之名而沒收,或是因退休養老之需而轉移給銀行。

房價、物價、學費、都更這些中性名詞都是財富重分配的機制,由輸者圈輸送到贏者圈,文林苑的王家不小心就向下沈淪,其實我們多數的大眾不過是沒那麼戲劇性,但也默默地、不知不覺地變成輸家。

一個逐漸排他分化的經濟體制,必然會在之上,建立一個排他性的政治體制。總統大選前十五個大企業家站出來力挺九二共識,就是贏者圈的宣言,可是選後還有誰在談九二共識,現在流行一國兩區。這不像香港嗎?北京與地產集團聯手決定特首人選。過去,台灣民主自豪的多元與包容性正在逐漸消失。

排他的階級社會必然與包容的(inclusive)民主相對立,更不會想要透過社會共識來決定重大的政策,選後的美牛、一國兩區與國營事業帶動的物價上漲,都是一個封閉決策的產品,社會因此更對立,政治更加不安,但是馬英九必沒有感到壓力,因為多數台灣人民正精疲力竭地,免於自己或子孫在階級分化中沈淪。

可預見馬英九五二○就職演說,是一個排他性政經體制主宰台灣的宣言。(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