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信仰,在人神之間

轉載:自由時報
「我希望妳信神/雖然/我無信仰

但是/我喜歡妳信神…/妳就不

再跟我吵鬧了」

這是詩人陳千武以「我的愚民政策」為副題,在戒嚴的一九六○年代詩〈平安〉。那時期,他的詩集《媽祖的纏足》,有一首諷喻殖民統治的〈屋頂下〉,末尾是「要容忍下去嗎/在媽祖廟的屋頂下/避雨的人喲」;〈恕我冒昧〉直指蔣介石的統治長期化:「媽祖喲/坐了那麼久 你的腳/在歷史的檀木座上/早已麻木了吧」

缺乏轉型正義的台灣,像這樣的詩仍然被掩蓋在修辭的語言草叢下。農曆三月瘋媽祖,但見黨政人物簇擁的民俗權力金箔現象。一九七○年代,大甲媽祖回娘家的鄉土意象轉而為當今的遶境演藝文化狂潮。政治這看不見和看得見的黑手,在台灣的歷史揮舞,也在當前社會顯影。

轉換視野,看一看法國導演札維耶波瓦的一部探討信仰電影《人神之間》,就能體會到台灣的社會欠缺什麼?一九九六年,阿爾及利亞的一座天主教修道院,六名法國修士在武裝份子動亂時,為信仰而犧牲的真實事件,在電影裡成為動人的故事。

一九六○年代,從法國殖民地獨立的阿爾及利亞,是北非的伊斯蘭國家,仍留有約二%的法裔人民。修道院的法國修士與當地穆斯林村民親睦,提供醫療義診,體現不同宗教、種族之間的和諧。

修士們既不屈服於武裝叛亂份子的脅迫,也不願接受統治權力軍隊的保護。他們有守有為、思辨信仰。寧為樹枝讓鳥棲息,而不成為鳥選擇樹枝棲息。一個雪夜,在彌撒與聖歌之後的晚餐,在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樂音中,修士們的臉龐是堅毅的、也是安詳的。

深夜,武裝叛亂份子潛入修道院,綁架了六名修士,要求當局釋放同夥交換。但雪花中,呈現一個又一個殉道修士的名字。聖歌樂音襯托著在修道院的彌撒形影。這樣的信仰對照我們國度擬以信仰的功利與權力現象,提示讓人深思的課題。 (作者李敏勇,詩人)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