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影片】「服貿協議 木馬屠城」座談會(3)林向愷主講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07-15







主講人:林向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今天來報告這個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只對台灣經濟、台灣社會有很嚴重衝擊,黃會長,他一再強調ECFA,我記得在簽ECFA前,我們有幾位一再反對。我現在先說明,過去我們兩岸或台灣跟中國之間的經貿交流,只是有交流單向開放,依據的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沒有什麼架構,就是一個開放,單向開放;但簽了ECFA以後,台灣跟中國的交流是有架構的,這個架構最後的目標不只是商品可以自由移動,還有人民跟資金雙向移動,所以我這邊特別講,這個架構一簽,台灣基本上必然會走向一中市場,一中市場跟其他的FTA最大的差異就是-人員可以自由移動。所以ECFA簽訂,對台灣未來的經濟或是政治的走向有很嚴重的衝擊。

所以我這邊講到,你可以看簽了ECFA以後,我們跟中國之間的經貿交流單向開放,過去單向現在變成雙向,中資開放中國人士來台,慢慢你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中國人,而且更重要的這ECFA的協議裡面它有授權成立一個所謂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要處理什麼事情?要處理商品、貿易自由化的協商,還有這次這個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商,投資便利化的協商,還有兩岸未來經貿有爭議的機制,所以我一直在講ECFA。馬政府一直在講這個ECFA是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FTA,其實這是錯的。因為所有國家,你只要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協定,它就是一個標準的FTA,為什麼?只要看它協定裡面的條例規定就知道:各參加的會員國仍然保持有貿易爭端時,仍可以向WTO去申訴,要求WTO來仲裁,這個都是標準的FTA,但是假如看ECFA它的協議內容就知道,它說雙方都會遵守WTO的精神,但是任何台灣跟中國之間的經貿糾紛的解決,是由兩岸所謂的經合會來處理。

簽了ECFA以後,台灣跟中國之間的經貿事務變成一國內部的事務,因為你已經自我放棄台灣跟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必須交由WTO處理,我覺得這個是讓台灣逐漸被迫走向一中市場的道路,而且到現在這個經合會,因為涉及到兩個國家的一個會議,一般的慣例都要在會後有新聞,這次會議裡面達成什麼共識?什麼結果?都要有新聞公報,但是他們一開始就決定不要有新聞公報,所以到現在開了幾次會不知道,只有這次才知道說,這個服貿協議是經過60次的協議,60次的會談才達成的,但是這個會談的內容有誰知道?沒有人知道。這個會談的記錄有沒有人看過不知道,所以我一直講,它是踐踏台灣,把台灣政府的運作整個架空,然後踐踏民主的價值,所以ECFA簽了其實台灣的民主、政治或是我們政府的運作已經被徹底架空。我這邊一定要要求立法院把這次的服貿協議的會談記錄交出來;若不交出來,以後大概再怎麼談我們都不知道,等到談完了就要叫立法院背書,這是違反民主的基本價值。

現在簽了ECFA後,剛黃會長也講到要商品和服務自由化,但是一般的慣例,是應該先談商品貿易自由化再談服務貿易自由化,他為什麼要倒過來?我一直在講:終極統一當然是馬英九他心中永遠的理想,他要追求的夢,但是台灣畢竟是一個民主社會,2016還是要選總統,所以他有急迫性,他現在做的,只要看2008到現在,尤其是2012以後,他要做的就是聯中制台。因為他是一個具有外省人-高級外省人統治心態的少數統治階層。他就是一個高級外省人統治心態。懷有高級外省人統治心態的少數統治階層,面對多數的台灣人有一個恐懼感,少數統治多數都有恐懼感,然後他也是外來政權,他是外來政權的復辟,所以外來政權面對在地的民眾,會有另外一個迫害,就是我們看到228、白色恐怖也都是外來政權的一個本質,所以馬英九基本上是一個外來政權,他要延續終極統一,終極統一在2016不一定可以完成,但是他要保證終極統一可以達到,所以也要聯中制台。

什麼叫聯中制台?要把少數統治這個劣勢扭轉過來。所以商品貿易自由化談的是關稅降低,只有商品在移動而已,但是服務貿易自由化它涉及的是資金跟人員的移動。可以看中國留學生、中國學歷一直在開放,中國配偶取得身份證的限制愈來愈鬆,還有包括這次服務貿易自由化裡面關於人員的移動,其實都是在開放。開放的結果,希望能夠儘快達到少數統治的劣勢扭轉過來,我覺得這個是他為什麼要把商品貿易自由化後談,先談服務貿易自由化,因為這個服務貿易自由化裡面涉及到人員跟資金的移動。

這次因為跟著謝前院長到香港去開會,其實我覺得讓中方最大的瞭解到是什麼?因為大家都說經貿交流下去,經貿交流對大家都有好處,所以應該是反對最少、共識最多,結果在那次會議裡面我覺得共識最少的就是兩岸經貿的交流,因為兩岸經貿愈交流其實,尤其是簽了ECFA以後,大家開始真正認識到所謂兩岸之間的,不管制度、市場還有企業型態都有很大的差別。瞭解到雙方的差異,台灣認同就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或是統獨傾向拒統的這個比例在2008以後,它是在顯著的增加,2000年到2008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比例只有些微的增加,但是2008以後,馬英九加速兩岸的經貿交流,可看台灣認同在2008年後持續升高,這個東西在這次的會議裡面,我想中方的代表應該會有很深的認識。兩岸經貿中方不太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大一個差距,所以他們在關於兩岸經貿交流裡面,中方的主談代表就特別講到他們是經過60次會議,不然我也不知道是60次會議,我們民間部門或是立法院事先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辦法插手。這種黑箱才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我覺得這種黑箱以後再繼續談下去,等於是把兩岸經合會變成是一個太上政府,試行統一的一個行政機關,完全忽略到兩岸之間政治制度的差異,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

服貿協議的大餅是看的到吃不到的。因為服貿協議裡面,服務業的種類依照聯合國的分類標準,有生產型、消費型、物流、金流還有社會服務。從這個分類來看,你會發現服務業所提供的貿易種類非常複雜,性質本質都不一樣。可以分為貿易財和非貿易財。什麼叫貿易財?電子商務可以在台灣向中國提供,它可以輸出,在台灣需要的電子商務服務可以從中國提供,所以這種叫貿易財;還有非貿易財,大家講的美容、理容那些,還有政府,政府的服務或是美容不可能靠進口來提供,所以它是非貿易財。還有特許的,服務業裡面很多是特許的,還有非持許的,這次爭議最大的其實在非特許,非特許像設置美容院或是設置洗衣的、整染的,這些都不需要特許,還有它也分為勞力密集或是知識密集,剛講的電子商務就是屬於知識密集,勞力密集就是美容、理容,那這個服務業所提供的服務有那麼大的差異性,所以這種差異性存在,那這個服務業又有另外一個特色是它跟在地的生活習習相關。

是因為經濟發展了,大家所得增加了才有這些需求,但是台灣跟中國在生活習慣、文化語言比台灣跟其他國家要小。假如我們在WTO對菲律賓承諾開放所有服務業,菲律賓人會不會來台灣開美容院?即使你給他50塊,但言語不通你不太願意給他服務,因為這一個特色,一般來講WTO在講到這種勞力密集的非特許的這些行業一般都不是開放的重點。我舉個例子,我開放美國可以來這邊當律師,當會計師沒有用。因為高考,律師考試都不會及格,你也不能執業,所以有這種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我剛講到台灣跟中國之間在生活習慣、文化語言差異比較小的情況,為了降低對國內工作機會的衝擊,我們不應該以我們在WTO的承諾-對其他國家的承諾做為這次服貿協議開放的標準。就是剛剛黃會長講的,中國不願意把這樣的事情拿到WTO講,所以不需要開放那麼多。看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講,他最自豪這些都是依照WTO的原則開放,但是他忽略兩方在服務業的差距在根本上很小,一旦開放衝擊很大。

服務貿易的開放內容其實跟商品貿易不一樣,商品貿易談的只是關稅,是貿易成本,但是服務貿易開放的是市場的開放。要不要把這個市場開放讓你進來經營提供服務,這是最根本的差異。所以你看這次服貿協議,中國對台灣的開放包括幾個我等一下會講,資金進去怎麼運用,可不可以獨資還是一定要合資,或設立分公司,還有擴大業務範圍,這是另外一項。最重要一項,很多的服務業包括台灣也一樣,有很多進入市場的障礙,這個障礙不是關稅,就是很多像是要申請他不一定要核准,還有簡化許可的程序,這個是服務貿易開放或自由化裡面要談的這三項,但是你看馬政府他一再強調中國對我們開放的項目比我們對他開放的項目還多,但是表面看起來,你假如項目來比好像我們比較有利,但是我今天要講的就是開放的條件其實不對等。

舉個例子,台灣電子商務對中國是全面開放,你可以在境外向台灣提供服務,然後設置的區域在台灣沒有限制,但是台灣的電子商務到中國設置只能設置在福建,而且我們對中方來台灣合資的比例沒有限制,但是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要到中國去合資比例有限制,更重要電子商務還要經過中國所謂ICP的許可證,那個許可證等一下我後面會講,會導致未來台灣的社會的整個言論自由會受到嚴重的限縮。那我接下來講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更重要的是電子商務要同時允許他能夠擁有物流業的許可,不然你賣東西卻沒有辦法物流,成本也會變的很高。在香港跟中國簽CEPA的時候,中國讓香港擁有電子商務也擁有物流業。但是我們這一次跟中國簽服貿協議的時候,並沒有爭取到同樣的配套。即使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要到中國成立商業據點,因為少了一個物流業的開放,所以成本會高,會競爭不過別人。所以我覺得我們在談判的時候欠缺策略的觀點,只關注項目。這個問題在ECFA早收清單也出現過。我不知道是馬英九太聰明還是怎麼樣,更重要的是-中國對台灣的開放,都是設立商業據點。目的是要台灣把資金跟人才帶到中國,因為透過合資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讓中方的企業能夠成長學習,學習這個服務業的know-how。中國對境外提供服務或境外消費,但對台灣的企業基本上不太開放,所以他只開放你到中國成立營運的據點。你要怎麼去成立?成立後就要把資金跟技術從台灣帶走,所以會導致另一波的磁吸效應。

這邊再舉一個例子,這個服貿協議中有關市場研究服務業,市場研究服務業就是做民調的。市場調查轉到民調很快,台灣對中方市場研究服務業的服務提供沒有限制,你可以在境外提供服務,可以境外消費,可以來台灣設立商業據點,或是中國人士來台灣都可以。但是中方他不允許台灣的業者在中國境外提供服務或在境外消費,他說你要來一定要在中國設立商業據點,所以這都是不對等的。服務貿易自由化著重的是市場開放的模式,會引發另一波磁吸效應。先把這個模式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因為服務貿易著重的是市場的開放,就是如何提供這個服務,這個服務提供的市場開放模式,在服務貿易的協議裡面可以看到有4種模式,第一個是跨境提供服務。就我剛剛講電子商務,可以在台灣向中國的境內提供這叫跨境提供服務。第二是跨境消費,台灣向中國的消費端提供服務。第三個模式不能跨境提供服務,你要來一定要在我境內設立商業據點,這個商業據點有獨資、合資或是合作,還有自然人呈現,就是我來這邊短期居留提供服務我就離開,所以大概就這4種模式。

而不對等在哪裡?我方對中方開放,模式一就是跨境服務提供,我們有47項完全沒有限制,就是我不限制你,你都可以這種方式來提供,其中還有25項技術不可行,像殯葬業你不可能跨境提供服務所以技術不可行,這些25項都是因為屬於非貿易財,美容也是屬於裡面的,不予承諾就是不允許中方的企業在境外提供我方服務的只有4項,那你看一下中方,中國對台灣的開放,沒有限制只有17項,有限制的開放,這其中我今天早上再check一下,有限制的開放只有4項,不予承諾裡面其中有一項是技術不可行,不予承諾有33項,就是中國根本不允許你境外提供服務,你要就來。模式二就是境外消費,這也有很大的差距,模式三就是商業據點的呈現,我們都是沒有限制,中國限制台資的企業到中國可以獨資的只有39項,不允許獨資透過合資的16項,不承諾的只有一項,你可以看到兩方的差異很大,模式四是人員的移動,這二個就比較接近都有一些限制,所以你可以看關鍵在模式一及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二可以跨境提供,台灣的企業不一定要到中國成立商業據點去提供,模式三就是你要提供服務一定要到中國境內成立商業據點,會讓台灣產生下一波的磁吸效應。為什麼?現在為了中國的市場,其規模比較大,但中國又限制你在台灣不能提供,所以必須要把資金跟人才帶到中國,我們台灣對在中國的企業又可以允許跨境提供服務,這些對台灣的服務業有一個很強的誘因,把資金人才帶到中國去,這個服務貿易協議會引發另外一波的磁吸效應。

這個大家可能沒注意到,我們現在關心的當然都是對國內工作機會的衝擊,比較忽略掉下一波這種資金人才因為這種不對等的開放,或開放模式的差異會迫使台灣的服務業必須要到中國去成立商業據點,把台灣的人才資金帶到中國,加上中國跟台灣的經濟規模差異太大,所以會另外一波的磁吸效應。你去比較我們開放是不對等的,開放不對等的情況下就會引發這種效果,因為台灣服務業的業者到中國去投資以後,我可以跨境對台灣提供服務,所以為什麼要在台灣經營,所以資金跟技術會大量外流,服務業會空洞化,剩下來在台灣的服務業大概都是屬於非貿易財的服務業,什麼叫非貿易財,政府部門、剛講的殯葬業等都會留在台灣,其他可以走的會因為這種開放的不對等移到中國,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江澤民很早就講過,把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掏空勝過1000顆飛彈,這就是我講的磁吸效應。



服務貿易協議應該叫做服務投資協議,因為它裡面最重要就是涉及人員跟資金的移動,讓中國人士可以來台灣其實會嚴重衝擊台灣的工作機會,目前最有爭議的地方,是這次服務貿易的談判,假如去看那個項目它的附件一,中國要求台灣開放的項目大部份都是屬於非特許的行業,美髮、餐飲、運輸、倉儲、印刷,其中還有一項我也覺得很奇怪,開放公路、橋樑和隧道的管理,我不太清楚他在想什麼?你去看裡面那一項,中國對台灣沒開放,但台灣對中國有開放一項橋樑、隧道管理,假如重要的硬體建設管理是掌握到敵對國家的手裡面其實對台灣影響很大。

這些非特許的行業有一個特色,他的技術層次很低,美容業的那些人跑出來講我們連鎖店比他們的競爭力強,但是連鎖店可外移,關心的是在你住家週邊的自營者那些小的美容院,那些美容院一旦受到衝擊影響的不是一個人的工作機會而已,影響的是整個家庭的生計。這顯示我們經合會,如陸委會送給立法院的報告可以看出,他的諮詢各種產業可能衝擊的時候就漏掉這幾個,就是沒有美容還有餐飲、運輸、倉儲、印刷,我不知道他是故意還是忘了,假如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這個問題在哪裡?這些都涉及非貿易財,運輸、倉儲都是在地的而且這些非特許行業,我剛剛講過美髮、餐飲,越南人或是菲律賓人來這邊開,即使他開的再好很難跟在地的、國內的一般的業者競爭,因為文化、語言跟生活習慣的差異太大,但是台灣跟中國這方面的差異又特別小,所以等於中國的這些行業的服務提供者一旦進入這些行業以後,他完全沒有障礙,變成這些行業的一個強力競爭對手,加上成本又便宜。中國都會考慮到這裡,我不知道馬英九是不是真的為了聯中制台。

這個移居以後也形成我們台灣未來政府一個很重的財政負擔,你到香港、新界就知道,我這次特別去香港、新界,那裡面有一個香港政府提供的一個公共住宅,都是中國的人士來這邊,他沒有工作的,他這邊可以享受很多服務,使用他帶來的資金,對香港政府形成一個嚴重的財政負擔,未來台灣就有可能是這樣。

所以我覺得這一次包括反對黨都是在一個市場開放的框架下來談對產業的衝擊,但是很少從我剛講的這幾個面向來談對台灣社會的衝擊,尤其對台灣政治的一個負面的效應不能夠忽視。

這會壓縮台灣社會的言論自由,台灣民主以後還會在倒退,過去我們的線上購物,很多線上購物的業者到中國沒辦法營業,為什麼?他說你有意識型態所以他拒絕,我們在台灣沒有辦法做到中國的生意,這次服務貿易協議對電子商務服務仍然不允許跨境提供服務。所以只能去一定要到中國設立商業據點,設立商業據點不表示可以取得許可證,因為還有一個所謂ICP許可證,ICP的許可證你要取得必須通過中國的ICP的年度檢查,這個年度檢查就開始要在發言方面,要自我設限、自我檢查,最後所有綜合性的入口網站都自我要做新聞檢查、言論檢查。台灣未來社會的言論自由會受到限縮,但是這一項也沒有說承諾一定台灣業者申請ICP許可證一定都沒有問題。中國只允諾協助而已,最近只有三家外資通過取得ICP,如google為了要取得多困難,ICP的年度檢查裡面有什麼?必須簽一個承諾書,需承諾所提供的服務不會破壞國家統一、破壞民主團結、破壞社會穩定,誰來評判會不會破壞國家統一?最後就變成為了要通過這個檢查,所以會自我設限。如果存在這些問題,要依法接受主管部門的處罰,便永遠每一年都要面臨中國審查的要求,結果如在台灣有一個入口網站,為了要到中國做生意,結果開始對自己在台灣所有的都要自我設限,這非常嚴重。中國並沒有保證台灣業者可以取得ICP的許可證,通過ICP的年度檢查,擺在這邊就是要你言論自由自我設限,當台灣整個社會呈現的聲音都沒有獨的聲音只有統的聲音,我想這個就很麻煩了。

所以中國在開放這個有很深的戰略目標,我覺得馬英九其實這點他不笨,他是配合的。接下來,服貿協議忽略掉兩國產業組織差異。這個怎麼講?因為我們都認為中資來台好像都像民營企業,但是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背後都有官方資本的色彩,因為有官方色彩,來台灣後,不管是經營服務業也好,投資也好,有一致的戰略目標。台灣認為在商言商,中國的在商言商是因為他有官方資本的色彩所以一定有其戰略,統戰的目標。

舉例而言,台灣對中國的零售服務業、倉儲服務業有開放,而且開放它跨境提供服務。假如馬英九在任內又把中國農產品再開放,跨境服務會摧毀掉台灣的農業部門還有中小企業。中國最重要產業組織來台灣其實是要影響整個台灣農業部門或是中小企業他的價格,他不需要賺錢,在台灣賺多少其實不重要。而是要破壞台灣整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系,擾亂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運作才是重要。我這邊再講一個例子,這個也是一樣,印刷業雖然只能合資不能獨資,但是合資的結果把價格壓的很低,其他台灣國內的印刷業只有二條路,一者台灣業者跟中國搶價,二者退出市場。但是印刷業對中國而言是高度管制的,有其政治目的。假如中國把台灣大部份的印刷業都打敗,結果可能雜誌社要去找印刷廠印刷,只要雜誌裡面有反中言論,可能都沒辦法印刷,可能被迫要到國外去,成本都很高。大家只想到這個印刷來了我們有競爭,但是這些印刷都屬於特許。

還有一個,台灣跟中國之間的市場型態差異很大,中國假如對服務的需求量太大,在台灣市場變成獨買的力量,就是中國決定。如中國觀光客,中國觀光客可能佔台灣外籍觀光客裡面八成九成,這個時候中國觀光客就形成在台灣觀光業市場裡面的獨買力量,獨買力量有什麼問題,我這邊稍微說,這是已經發生過的。我們現在對中國旅行社開放到台灣,在服貿協議裡面講的很清楚,你來台灣開旅行社只能做在地的生意,你不能去接中國觀光客,但中國的國營旅行社很清楚他也不會透過服貿協議進來,利用假港資,中國已經買了大概三家台灣經營不善的旅行社,第一步壓低團費,團費壓的很低後台灣在地的旅行社只有二條路:要不然你就跟他拼,要不然你就退出。現在已經低到每天22到25美金左右,但是在中國的組團團費7天8夜人民幣還是要4000到10000,所以他可以在裡面賺很多的差價。一方面把你整個市場打亂,所以馬英九講的很天真,他說台灣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所以這些中資企業來台灣都不會形成獨佔。但中國只要破壞你的完全競爭市場,變形成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完全競爭市場被破壞後,很多人選擇退出,其實到最後他還是可以壟斷。



我這次參加香港的一個會議感受很深的就是:我們的學者還有部份政治人物跟中國爭竉,我覺得這是台灣很大的危機。這些人比的是我跟中國哪一方面人士可以見到誰,我可以跟他經常互動。台灣的自主性會因為這樣子而流失,這是很嚴重的危機,大家現在已經感受到。我覺得台灣有點像漂流木,主體性喪失以後,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那你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最好的方式你就跟中國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然後變成一個你的安全裝置,萬一這個漂流木哪一天瓦解沉掉了,在中國還有人幫你,這是我覺得我們在兩岸交流裡面太欠缺主體性,尤其學者還有部份的民代為了爭竉。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但看在我眼裡覺得不應該為了個人利益,這個服貿協議也是一樣,為了個別企業利益,大家很少注意到整體,你個別利益也許你短期可以享受,但是整體利益不在你個別企業利益也是在長期會消失。


主持人:張炎憲教授(台灣社社長)總結:

林向愷教授剛剛講得非常沈痛,總結有三方面:

第一,服貿協議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開放的內容也有差異性,因為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結構是不一樣的。

第二,服貿協議簽訂後,台灣的人才跟資金會往中國流,台灣就會被掏空,以致於台灣人會找不到職業。

第三,馬英九是用外省權貴統治心態來統治台灣,他先聯中制台,再來終極統一,他認為國民黨現在還無法完全控制台灣,所以需要借助中國的力量來統治台灣,這是台灣很大的危機,但站在馬英九或國民黨的立場來看,這是很好的事,因為這樣就可以永遠統治台灣。


0 意見: